张连钢:做中国智慧港口的“推门人” - 胶东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张连钢:做中国智慧港口的“推门人”

来源:中工网
2021-08-18 10:37

  1983年,张连钢从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分配到青岛港,他主动放弃局机关工作岗位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几十年来他扎根一线,专注于港口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研究,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勇担重担,带领团队自主创新,建成了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他带领的“连钢创新团队”获评“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牢记报党报国初心,牢记立志改变中国港口面貌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刚刚大学毕业的张连钢,参加了青岛港第一个集装箱码头的筹建,他刻苦钻研国外先进技术,但向国外专家请教核心问题时,却常吃闭门羹。这样的经历激发了他自主创新的坚定信念,他从那时起就立志,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改变中国港口技术落后的情况。

  凭着一股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不服输的钻劲闯劲,1985年,他参与了“六五”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国内第一台采用全可控硅直流调速集装箱桥吊的安装、调试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参与开发了“青岛港前湾三期智能生产控制系统”,使青岛港集装箱码头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6年,他主持完成了大型轮胎式起重机移动供电技术突破,实现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创新,该技术作为交通运输行业首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在全国港口全面推广,目前已累计实现节油逾百万吨、节支数十亿元。

  2011年,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张连钢的身体亮起了“红灯”,他被查出患有肺癌,进行了一场大手术。术后,他没有“休养调息”,而是将康复期作为潜心思考港口未来发展的有利时机,提出了“混合动力”轮胎吊节能技术方案,节油效果达到55%以上。

  攻克自主“智造”难题,打造全球最“聪明的”码头

  在港口集装箱战线奋战了三十多年的张连钢,心中始终挂念着码头作业的最高端形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中国虽是港口大国,在这个领域却是一片空白,甚至全亚洲都是零。

  2013年,随着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港口转型升级,作为我国港口集装箱行业前列的青岛港集团提出建设全自动化码头。在选择项目带头人时,在港口码头的业务操作、设备、技术、管理、自动化控制方面具备丰富经验的张连钢被大家寄予厚望。虽然当时刚做完手术,他还是一咬牙接下了这个重任。

  怕家人担心,他隐瞒家人,偷偷筹备工作、组建团队。张连钢带队到国外考察,外方接待虽然很热情,但是一谈到专业技术问题,立马闭口不提。几番走马观花式的考察下来,看到的只有码头的外部轮廓,没有具体尺寸数据,内在关系关联更无从考究。

  面对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境地,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员抱着“为中国人争口气”的初心和使命,开始了艰难探索。那是张连钢最煎熬的一段日子,无数的问题从各个小组向他涌来,往往上一波问题还没解决,就又要面临新的问题。在巨大的压力下,他的身体又发出了警报。他发现自己身上长满红斑,前胸到腿上全都是紫癜。医生诊断,这是疲劳导致的免疫力低下。

  “拼命干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为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他把星期天、节假日基本都变成了工作日,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亮到下半夜。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5+2”“白加黑”的拼命干,补知识、查资料,他开了大大小小3000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形成了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码头开工建设后,他昼夜奋战在码头建设现场,每天召开工程推进会,协同推进土建、供电、业务、设备、IT系统等十几个专业建设。

  2017年5月11日,由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一期正式投产运营,用3年半的时间走完了国外常规8-10年的路,在世界港口界树立了“短周期、低成本、高效率、全智能、零排放、可复制”的中国方案,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创新永不止步,登顶世界港航科技“智”造新高度

  在自动化码头建设过程中,张连钢带领团队一起破解了一系列世界性行业难题,硬是趟出了一条科技攻关、自主创新的路子。自动导引车的研发上,摒弃了国外通用的铅酸电池换电方案,自主开发了锂电池循环充电技术,与国外的方案相比,取消了换电站,节省建设成本1.2个亿,车重减轻了12吨,电池寿命从两年延长到10年,并实现了续航时间无限制;港口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是一个长期困扰行业的安全难题,要在几分钟内完成设备的锚定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张连钢和团队成员们研发了“一键锚定”系统,可以在两分钟以内完成所有大型机械防风锚定,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从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立项起,张连钢就定下了“全面超越一期码头,引领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潮流”的目标。二期工程没有简单复制一期的成功经验,而是站在山东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更高平台,以更先进的技术,打造升级版的自动化码头。

  张连钢则继续拿出靠上、拼上、豁上的信心和勇气,坚持深入现场,实地观察设备运行的每一个动作、调度衔接的每一个细节,不断提出改进优化建议和策略,累计升级核心系统197次,优化功能2200多项。他对码头的每个单元、每个细节、每个数据都反复论证、反复优化,每项设计和每个数据都做到“问不倒、难不住、说得清”。

  2019年11月28日,二期工程开港运营,比一期工程工期再缩短一半,工期只是国外同类码头的1/5,再次以“中国智慧”创造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中国速度”,并以全球首创氢动力轨道吊、全球首家实现5G全覆盖等6项“黑科技”,建成了全球首个基于“氢+5G”的智慧生态码头。

  如今,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桥吊单机平均作业效率已达到36.2自然箱/小时,最高达到47.6自然箱/小时,连续6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超过全球同类码头50%。张连钢带领团队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第一次走下云端,成为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中国方案”。

  张连钢,这名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先后主持完成了港口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授权专利40项,发表论文20篇,参与制定行业、团体标准3项。他先后荣获青岛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中国“航海风云人物十佳先锋”等荣誉称号。

  当初的自动化码头项目组,也已组建为“连钢创新团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目前,张连钢正带领技术骨干加快推进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新一代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系统、5G通信、北斗应用等10余项重点创新项目的研发落地,力促自动化码头走向更加智能的未来,全力提速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步伐,推进整个山东港口传统人工码头产业模式实现根本性变革,为“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贡献力量。(毕海虹 李冉)

责任编辑:柳阳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友情链接

青岛崂山市南市北李沧青西新区

城阳胶州平度莱西即墨  高新区

烟台威海山东省外贸工会胶东网视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